如今,波爾多儼然承包了法國葡萄酒的半壁江山,用功成名就來形容它并不過分,不論是出口量還是出口值都甩出法國其他產區好幾條街。
那么,站在今日看波爾多產區的歷史,它是怎么獲得的勝利呢?
優秀的先天條件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的是它的先天條件:良好的氣候,土地和風土條件,非常適合遠洋出口的優良海港,阿基坦大區的心臟位置和三次成為法國臨時政府的便利。
善于經營
但更加重要的是,與低頭耕釀于土地的勃艮第酒農不同,波爾多的酒莊莊主們更像是頂尖的商人,他們更擅長于用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處理自己的葡萄酒??梢赃@么說,從很久以前開始,波爾多人就不遺余力的打壓著他們的競爭敵人。波爾多產區獲得今日的成就和名聲,可謂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備受排擠 西南產區(Sud-ouest)
在波爾多產區南側,有著“小波爾多”之稱的法國西南產區種植著幾乎相同的葡萄品種:赤霞珠、品麗珠、美樂來釀造紅葡萄酒,賽美容和長相思釀造白葡萄酒,也是用著近乎相同的釀造工藝。當然,他們的名氣無法和波爾多那些著名的酒莊相比,酒價更無法相提并論。這些產區就像是波爾多產區的模仿者一樣。然而事實絕非如此,或者說恰恰相反……
早在十四世紀之初,波爾多作為非常適合遠洋出口的優良海港,承擔著全法國最重要的海運任務,周遭地區的葡萄酒都要通過這里才能踏上前往海外,到達他們最大的金主英國人手中。他們出臺了自己的法律,所有周邊產區的重要酒款都要在每年的11月11日圣馬丁節之后才能進城。在那之前波爾多人要先把自己釀的酒裝船發貨。這讓波爾多產區在葡萄酒市場競爭中始終占據著有利的地位。到了17世紀晚期,拉菲、瑪歌這些建在梅多克高地處的酒莊紛紛嶄露頭角,波爾多徹底操持了市場主動權,最終進化成為了今日葡萄酒金融中心。而與之相對的,那些曾是法國西南地區著名酒鄉的地方卻逐漸沒落,失去了昔日華彩。
直到1776年,路易十六的財政大臣才廢除了波爾多地方保護的禁令,但傷害已經造就,西南地區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難以挽回。即便如此,波爾多人還是在1803年舊事重提,要求恢復“自己的權利”。
時至今日,西南產區仍掙扎在擺脫“小波爾多”稱號的路上,只能說,在波爾多產區勝利的背后,有著無數西南產區酒農們心酸與羨慕的目光。
幕后英雄 赫米塔西(Hermitage)
從14世紀開始,為避開內陸的層層關稅,波爾多產區的葡萄酒銷售對象便主要是海峽對面的英國人。但是在18世紀初期的一段時間,波爾多葡萄酒被他們的大主顧英國人評價為“酸瘦,寡淡”,一度面臨著丟失大筆訂單的局面。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波爾多人最終找到了解決的辦法“Hermitagé”。這個和赫米塔西產區只有一個字母區別的詞匯其實就是“被赫米塔西酒加強過”的意思,換言之也就是在瘦弱的波爾多葡萄酒中混入了一定比例的赫米塔西葡萄酒,利用后者強壯的單寧和更加集中的香氣彌補了自家酒在勁度上的不足,此舉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以至于直到十九世紀中期,在波爾多葡萄酒上標印“Hermitagé”還是一種品質的象征。
但是,對赫米塔西的葡萄酒來說,波爾多的“Hermitagé”越是成功,他們的遺憾自然更甚。在那個商品流通和信息傳播都不便利的時代,蝸居在大陸深處的赫米塔西酒農只能不斷艱辛耕耘,以便在這塊130公頃的陡峭斜壁上收獲優質的葡萄釀酒,卻無法做到將這些美酒佳釀推向海外更廣闊的的市場。
但比西南產區幸運的是,早在1866年出版的《葡萄園地形學》一書中就被拿來與拉菲和羅曼尼•康帝相提并論的嘉伯樂酒莊(Paul Jaboulet Aine),在1961年的時候再次獲得全世界的關注,以赫米塔西山頂小教堂命名的La Chapelle葡萄酒取得了空前成功,被后世評為“二十世紀12大佳釀”之一,也帶動了整個產區的聲望提升,讓世界重新開始關注這塊與眾不同的花崗巖山丘。
2004年,波爾多名莊:Chateau Palmer一改當地人對過往歷史避而不談的態度,令人意外地推出了一款復古的“被赫米塔西酒加強過”的混調酒向昔日“血脈相通”的兄弟產區致敬。至此,曾經隱居幕后為波爾多酒的發展立下奇功的赫米塔西葡萄酒,終于修成正果得到了應有的認可。